官方微信公众号
微信服务号
血小板减少的定义
当血小板计数小于100×10^9/L即为血小板减少。
一般情况下:
当血小板<50×10^9/L时,即存在皮肤、黏膜出血的危险性,
当血小板<30×10^9/L时,有脏器自发性出血的高度危险性,
而血小板<10×10^9//L时,则可能发生多脏器自发性出血,具有极高度危险性。
血小板具有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以及黏附、聚集、释放、促凝和血块收缩等功能。
血小板计数是判断患者是否出血与具备止血能力的根据。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是:
(1) 感染性疾病:感染相关血小板减少是由于细菌、病毒、真菌以及其他病原体等感染引起的外周血小板减少,常见的病原体有EB病毒、巨细胞病毒、肝炎病毒、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链球菌等。
(2) 免疫系统疾病:如机体内产生抗血小板抗体,会导致血小板的破坏,如风湿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都会导致血小板减少。
(3) 脓毒症:脓毒症通常是感染造成的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是造成血小板减少的独立性因素;
(4) 血液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常常伴随血小板减少的现象,造成血小板减少的常见血液系统疾病主要有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5) 药物因素:肿瘤化疗药物如地高辛、氢氯噻嗪、奎宁等都可引起血小板减少,通常情况下,因药物因素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可在停药后恢复至正常水平;
(6) 肝病、脾脏功能亢进:肝病会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而继发性脾脏功能亢进会导致血小板滞留在脾内,增加血小板破坏;
(7) 心脑血管疾病:临床中比较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均可能造成血小板计数减少。
血小板减少的症状
出血是血小板减少最主要的临床表现。
轻者可表现为皮肤、黏膜的出血,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等。
重者不仅有广泛且严重的皮肤黏膜出血,还会出现内脏出血,也可能因高热,情绪激动等诱发颅内出血。
女性患者常表现为月经量过多,甚至会导致失血性贫血。
血小板减少的治疗原则
血小板减少的治疗原则以治疗原发病为主,出现血小板的严重减少或存在活动性的出血需要输注单采血小板治疗。
当出现血小板减少时,一定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与磕碰。
血小板明显减少,出血严重者,应卧床休息,防止创伤。同时要保持情绪稳定,大便通畅。
此外,在日常饮食上,应食用易消化、温凉,无渣的软食物为主。
如有突发的皮肤黏膜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不止,月经过多及时间过长等要及时就诊。
来源:检验科 审核编辑:社工办 签发:张晓剑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公园路176号吴江区儿童医院
咨询电话:0512-60905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