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公众号
微信服务号
近期,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高发,很多孩子被流感“盯上”了。如何让孩子远离流感?对此,我们为大家精心准备了防治流感的小知识!
01 流感是由什么引起的?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对人类危害较严重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按其核心蛋白分为四个型别:甲型(A型)、乙型(B型)、丙型(C型)和丁型(D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可按照病毒颗粒表面的血凝素抗原(H抗原18种)和神经氨酸酶抗原(N抗原11种)的不同组合,进一步分为各种亚型,理论上可多达198个亚型,一旦发生重大变异或重组可能引发流感大流行。目前导致每年季节性流行的甲型流感病毒是H1N1和H3N2亚型,乙型流感病毒可分为Victoria和Yamagata两个系,共同循环引起季节性流行。丙型流感病毒仅呈散发感染,丁型流感病毒主要感染牛且未发现人类感染。 02 流感是怎么传播的? 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急性期都有传染性。病毒在人呼吸道分泌物中一般持续排毒3~6天,婴幼儿、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排毒时间可超过1周。流感病毒主要通过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也可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引起感染。 03 儿童及婴幼儿流感的主要特点 在流感流行的季节,超过40%的学龄前儿童以及30%的学龄儿童容易得流感。儿童流感常常突然起病,主要的症状为发热,最高体温可达39~40℃,常伴有畏寒、寒战。孩子还会出现头痛、肌肉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表现。也可能会出现咳嗽、咽痛、流涕、鼻塞这些感冒的症状,少部分可能会有消化道的表现,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等,而且这个症状多于成人。 婴幼儿流感的症状往往不像儿童那么典型,可能仅仅表现为发热、咳嗽。新生儿流感相对比较少见,但往往会出现并发症,比如合并肺炎,呼吸困难等。儿童流感引起急性的喉炎、中耳炎、气管炎、支气管炎以及肺炎等都比成人常见。 轻症流感常与普通感冒表现相似,但其发热和全身症状更明显。重症病例可出现病毒性肺炎、继发细菌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噬血细胞综合征、坏死性脑病、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肺外表现及多种并发症,甚至死亡。 04 儿童是流感高危人群 儿童不仅是流感的易感人群,也是重症流感的高危人群,年龄<5岁的儿童(尤其是年龄<2岁)较易发展成重症。而存在基础疾病的儿童,如哮喘、肾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低下、肥胖等,也是易患流感并且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的高危人群。这些儿童的家长应高度重视,如发现孩子有异常情况应及早就诊,在医师指导下尽早治疗。 05 怎么判断是否得了流感? 从流行病学来说,可以通过是否传染给了别人或者别人传染给了自己,或者是否有聚集性发病这些情况来判断。从症状上,流感症状重于普通感冒,有高热、头痛、浑身肌肉酸痛等等,可以作为初步判断的参考。但最终还是要到医院进行病原检测来确定自己是否得了流感。 06 孩子患流感,家长该如何护理? 孩子被确诊流感后,病情较轻的可以回家服药观察,而病情较重的则需要住院治疗。要做到: (1)注意降温,不要用厚的衣被包裹得太紧。对于3个月以上,体温>38.5℃者可以口服退热药,常选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对于体温低于38.5℃儿童可以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 (2)适当多饮水,饮食清淡易于消化且富有营养。 (3)注意开窗通风和个人防护,如接触流感患者时戴口罩,接触之后洗干净双手等。 (4)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5)若孩子出现高热不退、严重咳嗽、吐泻、精神萎靡甚至抽搐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需要注意的是,家长不要因为着急而盲目乱用抗生素(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消炎药”),因为抗生素并不能治疗病毒感染,不合理使用还可能导致孩子肝、肾损害,或因耐药出现“超级细菌”感染。 07 预防流感,有哪些有效的方法 虽然流感大多为自限性,但也可发展为重症流感,导致患儿身心痛苦,家长和孩子缺勤、缺课、住院率增加等疾病负担。所以,面对流感,“防”要大于“治”。主要预防措施有以下几个: (1)疫苗接种:目前,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每年,各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都会根据预测的流感流行株制定疫苗,所以流感疫苗每年都要打。为了保证孩子在流感高发季节前获得免疫保护,最好在流感季节前1~2个月注射。对于6个月以下的孩子,不适合接种流感疫苗,那么家长及孩子的看护人员尽量要接种,这样可以对孩子产生间接保护。 (2)药物预防:尽管疫苗接种是预防流感最好的方法,但在流感暴发时,有些特殊情况,如有流感疫苗禁忌证或接种疫苗2周内并未获得最佳免疫效果的高危儿童,在接触流感病人后可以通过服用药物来紧急临时预防。特别注意的是,家长不要轻易给小于3个月的孩子进行药物预防,一定要听取医师的建议。 (3)其他措施:要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用流动水洗手,并用干净的毛巾擦手;保持环境清洁和室内通风;减少人群聚集,外出要戴口罩;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和口腔;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出现呼吸道症状应居家休息,尽早就医。